“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把目光聚焦在限制作业时长、控制作业难度以及对作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仍需要加强教师关于作业的探究,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加大教师作业设计培训力度。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的家庭作业,都需要教师认真操作实施。一是要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从专业角度去理解作业的目标和任务,以教育理论规范作业设计行为,这是教师设计作业最基本的思想行为。二是加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从学科特点认识作业在教学活动中的准确位置,把握作业的形式、数量、难度等因素,让教师明白自己学科的作业应当具有的样子。三是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全面了解,在调查前要对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培训,并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牵头的学情调查与研判,准确定位每个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
加大前期“备作业”力度。教师备课时一个重要任务是“备作业”,让作业巧妙、精干、目标明确、具有代表性。教师要具备驾驭作业的能力,一是要认识到作业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占的位置、比例、作用,把作业作为拓展、温习、检测的重要手段,并以此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策略。二要合理规划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的比例和目标指向,课堂作业主要是解决“当堂清”的问题,是对课堂所讲授知识的即时巩固,一般简单明了、目标针对性强,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在完成中及时发现问题,为教师的授课及时提供检测指导依据;课外作业则是课堂作业的延伸和实践的拓展,要延伸课堂知识,设计一些具有迁移作用的题目,难度可以适当加大,供学生探究使用,特别是要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的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加深记忆。三要加强作业形式的研究,配合备课的整体设计明确作业形态,比如课后记忆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做好背诵的准备,延伸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研究、探讨,动手实践的作业需要合作完成等,都应当在前期备课时做好设计。
加大课堂教学的引领力度。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密切相关,教师要将课堂学习与作业相互贯通,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到课上所讲的知识面与界限,依托课堂内容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做到“课堂没讲,课后不练”“课堂重点,课后必练”“课堂目标,课后巩固”。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知识讲授引领着作业设计思路与方向,作业设计服务于作业任务,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作业,这是教师设计作业时需要关注的环节。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为课后的实践活动留白。家庭作业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对一些花费时间较长、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要留到课后完成,做到课堂知识引领、课后实践验证,最终学懂弄通。
加大学情研究和分析力度。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是主人公。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所教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能力。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各学科水平进行全面摸底,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关注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成长变化,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依据科学的数据实行动态化管理,以此为基础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设计作业时,建议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针对学生所处层次,布置相应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对作业实行分层管理,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时间管理作用。根据学生水平和能力量身定做的作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将分层和限时有机结合起来,便可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此外,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还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在每周的学科教研活动中单列出作业设计的主题,让教师在交流中共同提升作业设计能力,长期坚持,可以让教师重视作业设计的艺术性、吻合性、贴近性、实践性,逐渐提高执教水平。还可以在学校、年级开展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作业设计大赛,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让教师针对同一课设计不同的作业,相互交流,共同探索,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一个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学情的教师,一定能够设计出适合每个学生的作业。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业设计师”。
(作者系山西省运城市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作者:杨学杰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6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实务